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快速註冊 使用 Facebook 登入

或是

忘記密碼 | 重寄會員啟用信

快速註冊個人帳號

按下註冊鈕的同時,表示您已詳閱我們的會員服務條款,同意使用 191ART雲端美術館 所提供的服務及訂閱電子報。

已經有帳號了?馬上登入

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忘記密碼

「新富町—庖廩之所」忠泰基金會邀您走入傳統市場窺探日常盛宴

發佈日期:2018-01-18

台北市政府產發局王副局長在「新富町—庖廩之所」開幕活動中表示「進入到傳統市場就可以知道節氣的變化,也可以透過攤商職人的技藝來增加許多的知識」,庖為廚房,廩為糧倉,城市的庖廩之所無疑是供應了琳瑯滿目食材的傳統市場,這裡也是城鄉生活智慧的匯聚場域。新富町文化市場自即日(1/18)起展出「新富町—庖廩之所」展覽,從市場內的人物圖誌為出發,以鏡頭勾勒活脫脫的菜市場實景,展現職人攤台與隨著節氣變化之食蔬果物。

新富市場建造於1935年,2006年被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經過台北市市場處六年完成空間修復以及活化規劃,2013年由忠泰建設公司投標承租新富町文化市場,2015年是新富市場的80歲,忠泰基金會特別舉辦「新富市場八十好歲食─老市場的記憶與新生展覽」,並開始長達九年的經營,以傳統市場建築為觸媒,引介市場研究、文化藝術、城市再生等議題進入老城區。忠泰基金會李彥良執行長表示「這次的展覽要將隱藏在生鮮、蔬菜、水果、魚肉之後精彩的故事可以讓我們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見」,「市場的感情跟精神在這次展覽可以一覽無遺,透過這次的展覽也要向市場職人們致上最高的敬意。」


藝術家陳永賢自2014年起率領一群青年藝術家組成「游奕團隊」,以新富市場為創作研究基地、田野調查為基礎,傾聽市場攤商與鄰近居民的故事,透過攝影、錄像及新媒體藝術呈現傳統市場的記事,並於2015年發表《新富町游奕》,藉以喚起大眾對老市場的顧盼。2017年,陳永賢老師與其團隊再次走進傳統市場,《新富町—庖廩之所》的創作過程不僅聚焦在現今的市場攤商,更著眼於傳統市場內人物譜系的細膩發掘,呈現出對於常民生活與場所精神的思辯與想像,陳老師甚至表示「興建傳統市場和興建小學同樣重要」

藝術家陳永賢與游奕團隊進入新富町文化市場旁的新富與東三水街市場,現地創作長達半年,全新創作共11件,並重新編曲製作2015年展出錄像作品2件。展出作品《市場諸眾》系列,在傳統市場內逐一拍攝攤位隨季節而擺設的鮮蔬肉品,並聚焦於攤台主人的容顏樣貌,紀實地勾勒出揮汗努力下的勞動者身影。作品《職人圖》在傳統市場裡尋找現地的傳統手工製造,搭配錄像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等媒材,讓民眾在展覽現場藉由「虛擬實境」(VR)的現場貼近攤位,進行一場身歷其境的生活與藝術對話。本展作品揉合了新媒體世代的跨場域精神,《邂逅威爾第》邀請女聲樂家梁又中、男聲樂家宮天平,聯袂於傳統市場演唱威爾第的名曲《飲酒歌》,而《天使降臨》則由年輕「角演人物」(cosplayer)的同人們,以萌擬人化形態走進市場,在時間共存的環境中,活靈活現地與周遭人群對話,於傳統空間中碰撞出閃亮火花,構成台灣在地特有的「聲命力」與「影魅力」。

「新富町—庖廩之所」透過在地的傳統市場繞行巡禮,連結土地與人的情感,拉近常民的生活感受,作品放置位置不侷限於制式展覽空間,而擴及新富町文化市場園區各角落以及旁邊的傳統市場內,讓藝術作品接地氣、走進生活。展覽期間自1月18日起至3月18日,期間於1月20日舉辦開幕座談「跟著日常做中學」以及1月27日的「職人帶路」專場導覽,邀請藝術家與東三水街市場攤商帶領民眾看藝術、走市場。



台北市產業發展局王三中副局長(左五)、忠泰基金會李彥良執行長(左一)、策展人陳永賢教授(右一)與參展的攤商職人合影

台北市產業發展局王三中副局長致詞

忠泰基金會李彥良執行長致詞

策展人陳永賢教授致詞

展覽現場:《邂逅威爾第》單頻道錄像,讓民眾藉由「虛擬實境」(VR)貼近攤位職人的實際作業情形

展覽現場:《天使降臨》單頻道錄像

展覽現場:市場豆知識

展覽現場:上 《場域凝視》下左《梭巡》下右《游奕》


策展論述 
新富町—庖廩之所 / 策展人 陳永賢
臺灣傳統市場供應了琳瑯滿目的食材,真是一個城鄉生活智慧的匯聚場域,也是現代人的庖廩之所。「庖廩之所」,一個城市古早生活的智慧,代表豐衣足食之社會現象,誠如元代陳樵《東陽縣學暉映樓賦》所說「庖廩具脩,講堂雄峙」,指出廪囷食材與講堂興學,兩者相生共榮,反映出食物盛宴與知識交流的重要。毫無疑問的,傳統市場是民眾熟悉的買菜小學堂,庖廩糧倉的小聚落,不僅提供日常流動平台,也常驚見隨著節氣變化之時蔬果物,以及魚肉鮮食與時並進之場所,醞釀了家庭食餐內聚的能量。
 
「新富町—庖廩之所」(Xintomicho: A Spot of Culinary Creations)試圖從傳統市場的譜系,在日常熙攘往來的人群中,爬梳食材特產及職人攤台,窺探渾厚叫賣聲背後的人物故事。環視傳統市場的諸眾容顏,各種熟練動作之下,他們兼具怎樣的生活底蘊?又有哪些別具意義的職人精神? 事實上,傳統市場供應農產食材之背後都有些隱喻,物產豐饒的意象指涉出當地生活狀況,也反映了在地自然風物和烹飪特色。重要的是,常民文化從在地扎根做起,人民是文化的主體,傳統市場「庖廩之所」裡的職人精神,提供了更進一步深化在地食物的論述。
 
創作團隊進駐新富町文化市場,在事前評估地方量能時,隨著對應的參與族群的參加動機、環境觀點,針對關係者對活動、訴求以及願景進行評估,引發參與者由關心到自發性的參與感及歸屬感。進而以親身田野調查經驗,貼近市場學脈絡、學習勞動者精神,作為研究的經緯軸線,同時關照於市場人物的生活樣貌,凝聚地方社群成為「場所精神」參與的主體。之後,經由進行長期蹲點觀察,以鏡頭勾勒活脫脫的傳統市場與實景況味,進一步發揚屬於常民的在地紋理脈絡。過程中,採取對話式創作,與各個攤家近身觀察與博得信任,並聆聽傳統市場的在地聲音;人與環境雙向交流,讓市場人物化身為影像主角,融入影像裝置、錄像和新媒體藝術等作品之中。
因此,本次專題展覽透過在地的傳統市場繞行巡禮,連結土地與人的情感,發掘日常中之食材魅力,也拉近常民階層的生活感受。因應永續環境,投入在地文化翻轉運動,以傳統文化烘焙,注入跨領域、跨時空的新況味。同時,在特定場域(site specific)進行藝術創作,藉由溝通、對話、參與及交流之創作過程,搭配新媒體藝術的創意表現與內容,引領我們尋訪隱伏於菜市場裡的諸眾百態,找回純真勞動力背後的真實美感。在凡事追求快速的當今時代裡,謝謝傳統菜市場,她的質樸內斂與在地情感,讓我們得以從「慢活」角度,再度看見不一樣的人情韻味。

 
藝術家介紹 陳永賢
作品榮獲加拿大楓葉獎、英國貝克獎,受邀於劇場影像大師Robert Wilson之駐村藝術家。著有《錄像藝術啟示錄》、《當代科技與錄像藝術》、《英國當代藝術》、《身體之歌》、《他者之他》、《臺灣插畫圖像美學》等書。他是臺灣國際錄像藝術雙年展創辦人、獨立策展人,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

(藝文報報採訪/拍攝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