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快速註冊 使用 Facebook 登入

或是

忘記密碼 | 重寄會員啟用信

快速註冊個人帳號

按下註冊鈕的同時,表示您已詳閱我們的會員服務條款,同意使用 191ART雲端美術館 所提供的服務及訂閱電子報。

已經有帳號了?馬上登入

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忘記密碼

四海—陳志光個展

發佈日期:2018-01-13

學術顧問  石瑞仁
策劃人 杜綺文、何立心
開幕 2018.01.13 14:00(藝術家 陳志光、與談人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林羽婕將親自出席) 
 
本展《四海》為大陸知名藝術家陳志光與「采泥藝術」合作的首次個展,將展出陳志光兩個創作系列作品:《螞蟻》系列以及《樹非木》系列。《螞蟻》系列是陳志光迄今最具個人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創作。藝術家以螞蟻這種微小但普遍存在的生物作為觀察對象,透過擬人化的造形塑造,傳遞其個人對於當代人生存處境的思考。在當今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的遷徙與離散已漸屬常態,伴隨而來的是自身文化背景和自我個性的模糊與消弭。陳志光以「螞蟻」這個龐大群體暗喻全球在急速發展的社會變遷下,眾人普遍的精神處境與集體形象描繪。無論是中國各地離鄉背井到北京奮鬥的「北漂族群」或是從中東逃難到歐洲的難民潮,「集體遷徙」這股驅動全球人口版面變遷的龐然動力,實已不分文化、地域、族群成為全球所需面對與探究的普世性議題。
 
《樹非木》系列則是陳志光以全新的藝術語彙來探究集體離散的課題,並以人文關懷的視角關照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日常。在自然界中,樹木移植的過程,需經歷斷根截枝的階段,以求順利地異地生長。這個轉變如同每個離散到他鄉的個體,為了適應當地的生存,需經歷某種程度自我轉化與再生,自我認同解構再建構的過程。在《樹非木》的創作中,藝術家將木頭材質轉化為不銹鋼材質,意味一個轉化過程的凝結,呼應著芸芸眾生在異地求生如何與原生文化的切割、自我個性的消弭,如是渺小與卑微的存在,是也殘酷而冰冷的真實。
 
本展展出《螞蟻》系列以及《樹非木》系列,乃從創作理念到造形語彙的演變指陳藝術家未來創作發展的方向性。另一方面,也體現藝術家如何從宏觀性的角度闡述現代社會高速發展所衍生集體遷徙與離散等社會情貌。這個議題關乎中國,也關乎世界,陳志光以藝術創作超越地域的侷限,體現藝術家觀察視野的高度與格局,也訴諸其放諸四海皆準的人文關懷及文化理想。
 
 
藝術家介紹
 
 
陳志光1963年出生於福建廈門。 1988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現為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國國務院國際領導者訪問項目會員,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研究員、天津美院現代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在當代藝術界,陳志光這個名字幾乎與「螞蟻」這個符號連在一起,這些年藝術家竭盡可能地用不同手法以螞蟻造型將螞蟻的形象「放大」到讓人不能忽視它們存在的程度。透過他的創作,螞蟻這種微小但普遍存在的生物被幻化為各種各樣的造型。通過擬人化的塑造,它們成為生活中的角色和現實空間的存在,這是陳志光的普世存在主義。自2006年起,陳志光多次在北京、上海、廈門、福州等全國各地舉行大型個人展覽,均受到藝術界及當地市民的廣泛關注,並曾多次受邀於美國、法國、德國、瑞典等國家參加國際性大展,以藝術家的身份到歐美訪問及交流。其多件作品被美術館及國際藏家典藏,在國內各省市都可見其大型公共藝術作品。
 
螞蟻的故事 / 陳志光
是所謂,螞蟻就是螞蟻,藏在蟻堆中的螞蟻。在無數同類中隱埋起性別年齡面目特徵及或許也存在的精神世界,以俯首接受渺小的姿態構築了龐大,使得它們的領地無處不在。它們默認屬￿自己的身份,覓食,巡羅,遷徙,生養,其過程不斷複製,使得它們的生命力永續幷無度擴張。由此而延伸出一種“螞蟻的宗教”,也許說,這種近乎禪意的“道”才是螞蟻們生存後面的根本意義。
 
團隊精神是億萬年來螞蟻穩健生存的基本,它與人類的生存方式何其相似,讓人感慨其隱晦渺小的身軀裏居然蘊涵著如此的堅韌,我們曾經在愚公帶領子孫們與大山的對峙的背影中領略這樣的堅韌,而這種接近極限的堅韌却被我們稱之爲“愚”。或許,正是胸懷如此的堅韌,螞蟻在大地中的運動才生生不息如千軍萬馬,井然有序、浩浩蕩蕩地駛向永恒的未來,有了這樣的浩蕩,終有一日到達彼岸。
 
[ 展場照片 ]

展覽期間:2018.1.13 (六) - 2.25 (日) 10:30-19:00 (週一公休)
展覽地點:采泥藝術(台北市大直敬業一路128巷48號1樓)
聯絡電話:02-7729-5809


資料\圖片來源:采泥藝術
(藝文報報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