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快速註冊 使用 Facebook 登入

或是

忘記密碼 | 重寄會員啟用信

快速註冊個人帳號

按下註冊鈕的同時,表示您已詳閱我們的會員服務條款,同意使用 191ART雲端美術館 所提供的服務及訂閱電子報。

已經有帳號了?馬上登入

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忘記密碼

北美館「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 呈獻跨時百餘年之精彩館藏作品

發佈日期:2022-08-13

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以2015至2022 年新進典藏作品為主要範疇,選件展出38位不同世代藝術家的油畫、水墨、版畫、攝影、錄像、裝置、動力雕塑等近90組/件作品,創作年代跨距達百餘年,其中有40餘組/件首度於北美館展出。

本展以「旅途」為題,作為與作品對話的關鍵詞,指向人們觸發敏銳感知並重新審視與覺察的旅行經驗、藝術家藉創作踏上的未知旅程,以及美術館與典藏作品在縝密規劃與未知機緣之間邂逅的歷程,展覽策劃林宣君整納四個子題為觀賞索引,邀請觀者想像自己是一位旅行者,隨著藝術家的目光轉換視角、觸發想像,激盪對作品的多重觀看與思考。「旅者的凝望」展示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如何將旅途所到之處、所見之景轉換成為畫作;「別樣的時光」此區作品或探索時間本質、或在流動影像中觸發對時間的覺察;「人間注目」從旅者的角度觀看人群也回望自身,展出藝術家的自我描繪,以及對人的凝視與關懷之作;「回看日常」則帶領觀者把旅途的想像從遠行拉回日常,包括藝術家對環境的覺察、當代生活的城市漫遊、線上數位旅行、生命旅程的探索,以及民間信仰、文化交融的旅途。

典藏,是美術館發展的核心。本館自開館來,積極建置臺灣藝術發展為經緯之現當代典藏政策與脈絡,所藏作品迄今已逾5300餘件。除了居國內美術館之冠的日治時期臺、府展經典作品,亦長期研究並關注資深與中生代藝術家發展,進而蒐購其不同創作階段之代表作;或透過台北獎、藝術家個展入藏青年創作者作品。此外,亦積極在本館策辦的旗艦展覽如台北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或其他專題展覽,購藏探討當代議題之作品,近年並因應當代藝術更多元的創作形式開拓多媒體作品、行為藝術,以及計畫型作品的收藏方向。北美館典藏期能與時俱進地回應臺灣當代藝術發展,支持藝術家在創作上的耕耘,亦為社會大眾保存藝術資產、見證臺灣藝術發展之珍貴軌跡,並藉由典藏品展覽、出版及相關教育推廣活動開啟更多對於作品的關注、研究與對話。 

本展包含許多齊整本館原有典藏之重要作品,如臺灣第一代西畫家啟蒙老師石川欽一郎(1871 – 1945)的《天津佛國租界》(1921)、《英國泰晤士河》(1922)、《江上》(1925 – 1940)、《朝鮮內金剛長安寺》(1940 – 1943c)等其於各國遊歷留下的多件珍貴水彩風景畫,為本館所藏石川畫作增添臺灣風土描繪以外的新面向,而這批畫作更是在1986年於本館「石川欽一郎師生特展」展出後,睽違36年再度公開展示。藝術家王信(1941 –)的《訪霧社》(1972 – 73),是開啟其報導攝影的重要系列。王信曾短暫於霧社擔任教師,對原住民面臨差別待遇與偏見的處境多所關切,赴日攻讀攝影後獲報導攝影啟發,於1972 – 73年間兩次返臺拍攝賽德克族部落,以其特有之低角度運鏡取景與敘事風格,將自己對原民生活的理解影像化。該攝影系列獲刊於日本攝影雜誌、並於東京展出後聲名大噪,接續回臺灣巡迴展出。北美館擁有該系列最完整的收藏,前後分批入藏共50件,本次從中擇選11件作品組成影像敘事。

展覽亦含括數件臺灣資深與中生代藝術家的作品,反映本館近年典藏工作於其創作脈絡補遺的著力,例如顧福生(1934 – 2017)《何以奔逃》(1994),郭振昌(1949 –)《薛西弗斯和他的氣球-1》(2007)、《從何開始之三》(2011),與李安成(1959 – 2015)《無題山水》(2000s)系列2幅等。李明則(1957 –)的《葫蘆問》(2014)寬近六公尺,為其近十年來最大尺幅之創作。作品命題來自臺灣早期以八仙、生肖等為棋位的螺旋狀棋盤遊戲,藝術家將原層層遞進的螺旋構圖拆解為大小不等、相互牽連的圓,以觀世音為核心開展出民間信仰、神話傳說及其生活中神祇與人物夾雜並存的畫面,細密繁複的線條勾勒出日常記憶的返照與生命輪迴的隱喻。

除了平面作品,展覽中亦可見館方近年對於裝置、錄像與計畫型作品的重點收藏。徐瑞憲(1966 –)的《童河》(1999)為其早期裝置作品,以瓷燒製成的64艘船,隨著機械運動的聲響節奏緩慢錯落地擺動,再現藝術家於河邊放玩紙船的童年記憶;王福瑞(1969 –)《電磁音景》(2012)為數個輕盈鋁框組構而成的互動聲音裝置,觀眾必須手持一個裝置靠近鋁框滑移,才能聆聽到以特殊錄製技術轉換流竄電磁波而成的聲音,為臺北城市各處音景的重新詮釋; 王雅慧(1973 –) 《旅行者》(2019)將錄像打在層疊斜倚的木板、貼著紙片的玻璃板上,使不同層次的虛實物件在光下顯形又彼此交疊遮蔽,形成一個時間、影像和物件的流動空間;李明學(1978 –) 《溢出的記憶》(2019)將賣場中各種不同品牌、包裝類似的同項商品分別放在兩個層架中,令人乍看以為是相同商品重複出現,藉此探討視覺消費符號遺留的慣習。

北美館近七年來經購藏或捐贈獲得500多件作品,今年陸續透過規劃主題策劃展向公眾展示,包含「洪瑞麟:掘光而行」、「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更有多件將於下半年館方自辦展覽中呈現。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美術館的典藏之路雖然是年年持續不懈、計畫性的購藏,然而最終能博得作品入庫仍需機緣巧合,實屬不易;另也感謝許多藝術家或其家屬、藏家願意割愛,將其珍藏的作品捐贈託付給北美館。誠摯邀請觀眾朋友前來參觀『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一覽臺灣現當代藝術家精采多元的創作、共享北美館近年典藏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