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快速註冊 使用 Facebook 登入

或是

忘記密碼 | 重寄會員啟用信

快速註冊個人帳號

按下註冊鈕的同時,表示您已詳閱我們的會員服務條款,同意使用 191ART雲端美術館 所提供的服務及訂閱電子報。

已經有帳號了?馬上登入

請登入,或立即 註冊 建立自己的雲端美術館!

忘記密碼

​世界地球日宗博館舉行祈福儀式與「光在萬物」特展開幕

發佈日期:2025-04-25

在202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宗教祈福暨光在萬物特展開幕」活動,邀集來自十個不同宗教的代表共聚祈願,以信仰之光點亮希望之心,為地球發出和平與守護的聲音。現場亦為甫於日前辭世、長年關注生態議題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默哀一分鐘,以表追思與感念。


世界宗教博物館邀請不同宗教代表齊聚一堂,共同發表並簽署生態守護聯合宣言。(圖由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顯月法師表示:「師父一直有個心願他希望說在這個宗教博物館,我們可以尊重每一個信仰,包容每一個族群,能夠博愛每一個生命。那他覺得說在這裡我們已經做到一個尊重跟包容,那另外呢就是對於這個所有萬物的一個博愛的這個生態的部分。」

創辦人心道法師也透過錄音祝禱:「我們宗教就是靈性,靈性就是守護生態的靈性,生態的靈性的守護是我們各種宗教的代表。所以我們請擁護生態靈性這份祝福,還有世界和平這份祝福,一起為這個世界做很好,美好的祈禱
。」


出席世界宗教博物館「宗教祈福暨光在萬物特展開幕」活動(圖由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祈福活動現場來自佛教、基督宗教、道教、一貫道、伊斯蘭教、原住民信仰等十位宗教代表依序登台祈禱,並共同發表《生態守護聯合宣言》,呼籲跨宗教跨文化的行動力量,共同實踐愛地球的願景。

隨後舉行的「光在萬物」特展開幕儀式,延續祈福儀式的精神,邀請觀眾透過光的語言,展開一場身心靈共振的展覽體驗。此次特展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繼《生死晝夜》、《山海天人》之後,以「光」為核心主題,結合科學視野與靈性隱喻,引領觀眾從可見光的感知出發,回歸萬物一體的體悟。

展覽策畫首度打破館內原有特展分區,整合兩大展間,構築出風格獨具的六大展區,以沉浸式感官體驗與文物、裝置藝術融合,引領觀者踏上一場與宇宙對話的旅程。


「光在萬物」特展從「光之繭」揚起序曲。(圖由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六大展區分別為:
「光之繭」:以展覽主視覺構成象徵宇宙初始的光繭空間,開啟觀者內在的覺知旅程。
「覺醒之光」:展出象徵簡樸與自然共生精神的聖方濟雕像,引導觀者重新認識內在光源與萬物聯結。
「創世之光」:館藏印度教梵天石像帶出宇宙萬物皆源自同一能量的深層思維。
「無我之光」:藉由勝樂金剛曼荼羅的幾何秩序,引導觀者超越表象的自我,進入純粹意識。
「萬物之光」:展出象徵慈悲與守護力量的毘濕奴石像,展現生命之間能量的流動與共生。
「光之救贖」:結合互動裝置,呈現「無光之光」的概念,喚醒觀者對自我與宇宙的謙卑與連結。

展覽不僅展出四件重要館藏文物,更透過視覺、聲音與肢體感知,建構出一種超越語言的靈性經驗。文化部文化資源司科長陳欣榆致詞表示:「我們希望呢,透過不同的支持不同的類型的博物館,那也希望這樣子文化的光,能夠持續在不同的領域被大家看見,那感謝宗教博物館這個持續在宗教這一部分的投入以及付出。」


「光在萬物」特展開幕,邀請藝術家周章佞演出。(圖由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館長馬幼娟則強調:「這個特展,它不是今天的一個單點的特展。它其實是一個系列的特展。我們從2022年在創辦人,創辦人才是這一檔展覽的最主要,最重要的策展人心道法師。」世界宗教博物館以宗教交流與生命教育為核心,持續推動靈性與生態對話,打造多元共融的社會學習平臺,馬幼娟接著表示:「今年的這一檔,我們叫《光在萬物》,《光在萬物》所有物種當中,不好意思,除了人類,都是相依,共存,互濟共生,彼此可以成為一個支撐的力量,互相可以成就生存的價值,但是唯獨剛剛也有神職人員在這個做這個讚頌的時候提到,人是自私的,是貪婪的,是掠奪的。所以唯有人真的回到本性去做自我的檢討探討的時候,生態永續才可能找到解方。

特展開幕亦邀請肢體藝術家周章佞現場演出,以身體動作演繹光與生命的對話,為展覽注入當代表演藝術能量,為本次地球日活動畫下動人句點。